12月 2019

横向还是纵向?德国两大B2B平台的改革之路

现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开发欧洲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可选项。而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汽车和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前列,其市场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众多国内优质企业纷纷落地德国,借助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拓展企业在欧洲的市场。走出去,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 德国两大B2B平台,WLW和IndustryStock都在2019年浩浩荡荡地走上了改革之路,方向却各不相同,全品类的WLW是横向发展,工业平台IndustryStock则是纵向发展。 横向发展的WLW —— 坚持“被看见”,扩大覆盖范围 德国的WLW和法国的Europage合并,成了Visable公司(www.visable.com/en_int)的两员。从Visable这个名字可以看出,他们就是要帮客户“被看见”,官网上也写了,目标是支持客户扩大数字销售范围,从而提高他们的成功率。 www.wlw.de WLW平台本来只有德英法3种语言,主要活跃市场是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但随着全球贸易的国际化,很多德国企业都不满足于开发德语区市场,甚至不满足于开发欧洲市场,而把目光投向了亚洲、北美洲和其他洲。这促使WLW必须转型,而和Europage的合并无疑是明智的一步棋,这相当于给WLW增加了23种语言和德语区以外的全球市场。 除了能在这两个B2B平台上“被看见”以外,客户还可以选择通过Visable做Google Ads(谷歌关键词广告)和Retargeting(通过收集访客Cookies在其他网站投放旗帜广告),都是围绕着“被看见”做文章,增强客户在线上的可见度。 纵向发展的IndustryStock工业集市 ——深挖客户需求,要做企业的营销部门 IndustryStock的起点和WLW不一样,IndustryStock本身就有16种语言,做的就是全球市场,但是只专注于工业领域。 IndustryStock在2019年做的就是深挖客户需求。打开官网,就能发现跟其他的B2B平台不一样,有工业产品和热门行业,也还有他们提供的各种营销服务。 www.industrystock.cn 只要稍一分析,就不难看出IndustryStock是想做工业企业的“海外营销外置部门”。(PS:外置部门指的是不用发工资,有活就可以分配下去的部门) 跟WLW同样是顺应时代的发展,IndustryStock聚焦的是与(jin)时(shen)俱(diao)进(zuan)的买家给卖家提出的难题。现在的工业买家在采购时会在多个渠道上进行多个维度的考察,这也给卖家一个新的难题:如何为买家“设计”一条采购路径,顺利来到我的身边。 IndustryStock希望给工业企业提供的是一个海外“1+N”矩阵营销引流路径 科普一下“1+N”:1+N矩阵引流中的1就是自己的流量池,所有的N带来的流量都必须导入到这个流量池,最终完成1+N养熟建立信任、1+N成交追销、1+N锁定裂变这样一个螺旋式循环往复的过程。     1这个流量池一般来说指的是官网,介绍公司和产品,展示公司形象,要大气美观,符合公司文化,那么在海外,当然要多语言。新老客户、合作伙伴、投资人及应聘者都可以通过访问这个网站来了解公司。 N指的是宣传官网的公司线上线下全渠道,比如说B2B平台、新闻平台、杂志、展会、办事处、电话营销、邮件营销、社交媒体等,宣传册、说明书、产品包装等也都可以将域名印在上面。1+N矩阵引流载体:文章、图片、声音、视频和多媒体;1+N矩阵引流平台:新闻源、自媒体、展会平台、社交平台、B2B平台、文章类平台、图片/声音/视频类平台、多媒体类平台、电商类平台;1+N矩阵主动引流方式:电话营销、邮件营销 IndustryStock 给客户提供的海外“1+N”矩阵营销引流路径 IndustryStock 的“1”:多语种网站建站工具IndustryStock开发的建站工具ContentStock可供客户使用,或者售后人员可以帮客户设计16种语言的多语种官网。数据可与平台的产品数据同步。     IndustryStock的“N”:平台+工具+服务+项目A.平台:平台的广告。企业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搜索的访客展示产品的详情。很值得称赞的一点是,IndustryStock平台是开放的,这就是说,在平台上发布多语言的新闻不仅仅有利于内容营销,也有利于公司官网的SEO(Backlink反链)。 B.工具:支持客户主动营销的工具,如邮件营销(可追踪打开率和点击率),SEO关键词监控工具等。 C.服务:市场调查、德国办事处、秘书服务、商机服务等。IndustryStock总部在德国,也提供给客户很多德国的线下服务,有专业行业顾问指导如何开发欧洲市场以及做所在行业的市场调查,有线下服务团队提供办事处收件服务和秘书服务(接听外文电话),有Callcenter帮客户打电话给潜在买家。 D.项目:IndustryStock本身有很多德国企业客户,现在在德国、中国、波兰等国都有线下的项目团队,如果某国有项目或商机,IndustryStock会第一时间通知目标国的高级会员,也会有线下团队跟进项目。     从IndustryStock客户评价中也可以看出,IndustryStock就是要通过各种项目和线上线下服务在“海外营销外置部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虽然德国两大B2B平台的改革方向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个:更好地连接全球企业,帮助客户做好营销和销售。 对于想进入德国/欧洲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众多优质的德国/欧洲企业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买家青睐,拿到更多订单。在买家出没的各个渠道都能被看见很重要,因为品牌营销的第一步就是可见度。但是被动展示是远远不够的,主动出击才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商机,所以一个诚信专业的顾问团队就更是必不可缺了。  

在海外市场,品牌如何扬帆起航

海外市场相比于国内市场,是国内企业不那么了解的市场,所以充分了解当地市场,是帮助您的品牌开辟海外新市场的第一步。 这里就要讲到品牌传播的三大定律了。 线上+线下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线上营销的重要性就无需多言了。 很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在网上或者在手机的APP里面,Google + Roland Berger的分析报告表明,现在工业企业的采购部人员超过5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就是千禧一代,他们差不多伴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形成与发展一同成长,他们习惯于在网络上找答案,当然包括搜索寻找供应商。 “是否要做线上营销”已经是错误的问题,企业应该要问的是“我要怎样才能在线上迅速打开市场?”。 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忽视线下营销,尤其是在欧美国家, 线下营销有很多种类型,其中常用的是杂志广告、街道广告、自办线下活动、参加展会、赞助大型活动等。线下流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用户群不集中,分散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线下营销利用效率不高,所以广投线下广告的大多数是B2C公司,B2B公司则会选择直接拜访目标群体或参加行业会议。 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线下营销更能给企业带来品牌实力,彰显品牌底蕴。 华为和海信等来自中国的大企业在线下营销上都是加足马力的。 德国位于繁华的购物大街库达姆大街(Kudamm str.)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Kaiser Wilhelm Gedächtniskirche )旁边就是华为的巨幅广告。 海信五千万美元赞助欧洲杯,一亿美元赞助2018年FIFA世界杯。海信知道,足球是绝佳的海外营销媒介,尤其是在将足球当做信仰的欧洲,一场比赛往往是万人空巷。后期数据表示,海信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五个欧洲国家的品牌认知度实现翻番。 对于要开发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要认真考虑的是,如何合理分配预算,让线上和线下营销相辅相成,打好营销组合拳。 流量+内容 如果流量和无效的内容绑在一起,给企业带来的是无用功,如果和劣质内容绑在一起,可以给品牌带来颠覆性的毁灭。 流量要和准确优质的内容并驾齐驱。 德国媒体出版社 (IndustryStock) 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德国企业表示,准确优质的内容对潜在合作企业来讲非常重要。如果发现有不实的报道,潜在合作企业在德国企业心目中的形象会大打折扣。 大部分欧洲企业在接触新供应商的时候,都会在网上搜索供应商的相关情况,官方新闻稿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之一,包括企业自己发布的和第三方记者撰写的新闻稿。 发布优质的新闻稿仍是让海外企业认识和了解你的企业的最重要的途径。 选题要符合当地特点,直接将中文新闻翻译成各种语言,然后在各国发布,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最好还是要找当地母语作者撰写新闻稿,避免用中式思维讲故事, 西方企业更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如果能帮助海外企业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可能令海外企业(和海外媒体)更感兴趣,比如说反映中国重大行业趋势的事件,以及中国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点等。 事件+长期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能引起社会讨论的事件,让媒体免费帮你写文章。而创造事件,这就要靠创意和实力了,有时候还要靠天时地利人和,比如说乔布斯的苹果发布会,阿尔法狗AI围棋大战,还有华为于8月9日发布的鸿蒙系统。 各国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因为这是关乎全球科技圈的大事件,可以跟物联网、中美贸易战、中国科技崛起等等话题联系起来。 德国知名媒体《时代周报》(Die Zeit)也对此进行了报道,由于华为被美国打压且列为安全隐患“实体名单”,危及了其与安卓的合作,这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华为自研操作系统“鸿蒙”既是防御,也是进攻。谷歌公司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方面占主导地位,但物联网仍是一个相对新的战线,而中国华为是个强有力的对手。 要做事件营销,背后要有实力的支撑。鸿蒙不是突然降临于世的,而是无数优秀工程师日日夜夜研发出来的,发布会之所以成为热点,也正是因为背后的产品。 一个事件只能带来一时热度,企业还有个艰巨的任务,是要不断出现在人们眼前,不断创造事件,不断自我更新,结合实力与营销,打品牌的持久战。 打持久战,一个当地专业的团队就必不可少。 还是可以把华为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作为例子,华为在2016年找到了最合适的首席市场官人选:安德鲁·加利西(Andrew Garrihy),并在当地招贤纳士,打造了一支国内厂商极为罕见的“全欧班”专业营销团队,全力整合创意资源和深耕西方社交平台。这也就有了后来华为在欧洲的产品销量节节上升的故事。 讲一个有格调的品牌故事,和做产品同等重要。海外传播效果的显现不会立竿见影,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目标和耐心。企业应当主动学习全球营销的规则,找当地专家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环境,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需求“量体裁衣”式地进行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品牌之舟乘风破浪,一路远航!  

【欧洲商机】一家德国的工业技术公司寻找开拓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

合作方式: A:技术转让(许可)— 购买一项成熟的、高利润的技术 B:成立合资公司,由德方提供技术以及技术相关指导,中方合作伙伴负责项目运行以及实施。未来几年内,合资公司的利润会用来投入到合资公司的进一步的发展以及市场扩张中。 对于整个中国市场,仅仅会有一个合作伙伴,A合作方式或者B合作方式   项目(技术)简介:     小型零件量产中的粉末喷涂系统 设备构成: powder coating unit 粉末喷涂系统 powder melting furnace 粉末融化炉 round buffer table 缓 冲圆桌 尺寸(m): 18 x 8 x 6 m (L x W x H) 生产效率:最快 2,6 s/个   小型零部件量产中的粉末喷涂系统 一台设备每天最多加工33,200 件零部件 不同于湿法喷涂,本系统无任何环境污染 高效:不浪费源材料 — 颜料利用率达97% 喷涂零部件的表面质量明显优于湿法喷涂。 小型零部件的粉末喷涂系统 技术成熟—超过10年的市场应用检验、全球超过100家使用客户 该系统可用于如:订书机、金属笔、汽车或火车刹车片等。 原则上这项技术可用于所有大批量生产的小型零部件。 这意味这该项技术有一个几乎无限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政治以及技术情况 在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决定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放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特别重要的位置。这个政策将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甚至给了相关环保部门有权利关闭对环境有严重污染,或者对环境保护没有贡献的工厂。在以德国工业技术为背景的该套喷涂系统所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不仅满足了这些需求,同时也是实现上述环境目标的必经之路。 同时,在中国小型零部件批量生产中绝大多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即时喷漆。99%的中国工厂使用的是“湿法喷涂”工艺。这一工艺不仅成本高,喷涂质量比粉末喷涂差,也因为对环境有极大污染的问题,改项技术也该被禁止。这里提供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德国开发并不断完善的,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提供该种技术。 因此,在中国该项目几乎有一个无限大的市场空间。    

惊人的预测——来自2019麦肯锡报告《中国与世界》完整版

  自从中国开始建立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拥抱市场机制,并积极接纳全球最佳实践以后, 中国经济便迈入了腾飞阶段。如今,中国已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跻身全球大国之列。中国在2013年跃居全球第一大商品贸易国,拥有110家《 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与美国的数量相当),而且无论作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目的国还是对外投资来源国,中国都已跻身全球前两位。 然而,中国经济尚未实现与世界的全方位融合。中国企业的绝大部分营收仍然来自本国市场。国际企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时,依然要面对运营与监管方面冗杂的掣肘因素。尽管中国蓬勃的数字经济产生了海量数据,但跨境数据流的规模仍然较为有限。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全球其他经济体受益良多——消费者得以享受中国出口的低价商品,跨国企业也从迅猛扩张、活力四射的中国市场中捕获了新的增长来源。但在此过程中也难免要付出某些代价,首先便是中等收入就业岗位的流失,这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改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 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有所上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则相对降低。世界各国也随之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关系。于是,贸易争端时常见诸媒体头条,技术流动面临新规审查,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地缘政治局势越发紧张。经过了若干年的深化合作之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是否将逐步走向弱化?我们是否会见证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已达到顶峰?反之,如果双方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将催生哪些机会?将对双方带来多少经济价值?在这种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环境中企业又该如何自处? 本报告分为6章,首先我们将从8个维度审视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的现状(第一章),探讨中国与世界经济依存度的变化,并根据具体行业和国家展开详细分析(第二章)。随后将针对技术领域(第三章)以及消费市场(第四章)展开详细分析——技术创新是所有经济体的发展关键,中国也不例外;而消费市场更是中国乃至全球目前主要的经济增长来源。在第五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发展方向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价值的变动。最后,我们将在第六章中探索企业高管面对这种变化应如何调整经营方式。本研究的基础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早先对于全球价值链变动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其中“新中国效应”正驱动全球需求增长及提升行业成熟度的研究。 虽然中国作为全球大国,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但中国经济尚未全方位实现与世界融合。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按名义GDP总量来计算,中国 在2018年已达到美国的6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MGI连接指数”根 据商品、服务、金融、人员和数据流动情况对各个经济体的参与度进行了排名,结果显示,中国 2017年的连接程度位居全球第9[1][2]。2018年中国的GDP约占全球总量的16%。 然而,中国经济存在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为了衡量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我们从8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与世界融合的程度(见图1)。 贸易。在全球贸易舞台上,中国既是重要的供应方,也是重要的消费市场。中国在2009年成为 了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13年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在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 占比从2000年的1.9%增长到2017年的11.4%。我们分析了1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33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国,65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但不同地区和行业对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差异较大。中国对某些地区(尤其是邻国)和行业的影响偏高,尤其是那些技术产业链实现了全球整合的地区,以及将中国视作关键市场的资源出口行业。2017年, 中国以 2270亿美元的出口额成为全球第五大服务出口国,相当于2005年的三倍;同年,中国 的服务进口额高达468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大服务进口国。不过,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 全球份额尚不及商品贸易——2017年,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中的占比为6.4%,约为商品 贸易占比的一半。从全球来看,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的增速快60%。 企业。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中国企业总数从10167家增长到37164家,大约保持着16%的年增速。其中一些已成长为全球性企业。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中有110家来自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接近美国的126家。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2014-2016年间,经济利润排名全球前1%的企业当中有10%是中国企业,而1995-1997年间这一比例尚不足1%。虽然这些企业在中国境外的营收有所增长,但即使是其中的一些全球性企业,其海外营收的比例仍不足20%。相比之下,标普500企业的平均海外营收比例则高达44%。另外,2018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中仅有一家中国企业。 资本。2015-2017年间,中国是全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也是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然而中国距离金融体系全球化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2018年,外资在中国银行系统中的占比仅为2%左右,在债券市场中为2%,在股票市场中约为6%。另外,中国2017年 的资本流动输入和输出总额(包括外商直接投资、贷款、债券、股权和准备金)仅相当于美 国的30%左右。 人员。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人员流动(也即留学生和游客的流动)正在快速增长。中国现已成 为全球第一大留学生和游客来源地(留学生总计60.84万人,为2000年的16倍;2018年中国 出境游达到近 1.5亿人次,为2000年的14倍) 。相比之下, 2017年来华留学和旅游的人数分别仅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3%和全球出境游人次的4%。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目的地一直高度集 中,仅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三国就吸引了约60%的中国留学生。2017年,约一半的中国公民的出游目的地在大中华范围内,另有29%的游客会前往亚洲其他地方。移民流动的规模一直 很小。1990-2017年间,移民海外的中国人约占全球移民总数的2.8%,移民到中国的外国人 约占全球移民总数的0.2%。 技术。近年来,中国的研发开支大幅增长。国内研发开支从2000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 2018年的29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1]。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中国仍需要进 口,例如半导体和光学设备。此外中国也需要海外知识产权的引进。2017年中国的知识产权 进口额为290亿美元,而知识产权出口额仅为50亿美元左右( 为进口额的17%)[2]。与中国签 订技术进口合同的国家的地域集中度非常高,逾一半的海外研发采购金额集中流向三个国 家——美国(31%) 、日本( 21%)、德国(10%)。   数据。中国拥有超过8亿名网民,规模全球居首,虽然近年来跨境数据流有所增长,但总体 规模依然有限。中国的宽带数据流动总量位居全球第八,仅为美国的20%,考虑到中国庞大 的数字经济体量,这个流动规模可谓小之又小[3]。 环境影响。自2006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如今已占到全球年排放总量的 28%( 虽然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已下降很多) 。中国一直在大力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2017 年在这一领域共计投入了约1270亿美元,占全球投资总额的45%,相当于美国或欧洲( 均为410亿美元)的3倍。中国之所以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不仅仅是为了履行签署 《 巴黎协定》 时的承诺,即在2005-2020年间将碳排放强度减少40%~45%(该目标已于 2017年底达成),也是为了解决国内的各项问题(包括空气质量问题)[4]。根据世界银行的 数据,2016年中国的PM2.5浓度中值(一项空气污染指标)是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的 3.7倍。   文化。中国为了向世界发扬本国文化而投入了大笔资金,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全球孔子学院数 量已从2010年的298所增加到了2017年的548所。近年来中国正在积极为全球文化娱乐产 业提供融资,辅之以有竞争力的制作设施,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影片来华拍摄:2017年全 球票房前50强的电影中,有12%的影片至少在中国拍摄了一部分内容,而2010年仅有 2%。不过,尽管投资甚巨,但中国尚未对全球范围内的主流文化产生显著影响。仅举一例:中国电视剧的出口额仅为韩国的 1/3 ,而中国十大顶尖音乐人在全球领先的一个流媒体平台上的 订阅总量仅为韩国十大顶尖艺人的3%。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改变   我们从贸易、资本和技术方面审视了中国与世界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之后发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在相对上升。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相对在上升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从上述8大维度中选取了贸易、技术和资本三个重点维度,对中国与世界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进行了分析11。2000-2017年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在这三方面均有 所提升,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却有所降低(见图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编制了 “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旨在通过与其他大型经济体的横向比较来衡量这些经济流动对于中国和全球经济体的相对重要性。研究显示, 2000-2017年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 度指数从0.4逐步增长到1.2,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指数则在2007年达到0.9的最高点,到 2017年则下降到0.6。 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重点已逐步转回国内消费市场。2015 年以来的16个季度中,有11个季度中国国内消费占GDP增长总额的比例超过60%。2017-2018年间,中国约有76%的GDP增长来自国内消费,而净贸易额对GDP增长的贡献实际为负。在2008 年,中国的净贸易顺差还占到GDP的8%,但到2018年这一比例已降至1.3%左右,低于德国或韩国(这两个国家的净贸易顺差占GDP的5%〜8%)。中国内需的增长以及国内价值链的发展也在 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期全球范围内贸易强度的下降。中国正在消费更多其生产的产品。这些显著变化不但左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重点,也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彼此依存的态势。 中国对世界经济依存度的下降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相比发达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间。在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数据,自从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WTO)以来,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已从2000年的16%降至2009年的约9%。但2017年的平均税率却上升到了 10.6%(需要注意的是,税率水平在2018年宣布新一轮关税下调后或将再一次降至7.5%)。相比之下,美国和欧盟2017年的平均关税仅为3%~4%左右。此外,资本方面的壁垒始终存在。虽然经合组织“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监管限制指数”为中国评定的指数已经从 0.74下降到了0.39,但仍然远高于0.08的经合组织平均水平。在此需要指出:该指数可能并未考虑到中国最近为减少监管限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例如推行“负面清单”制度。 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上升,则表明中国作为消费市场、供应方和资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尽管目前中国在全球家庭消 费中的占比仅为10%,但在2010-2017年间,中国贡献了31%的全球家庭消费增长额。另外,在汽车、酒类、奢侈品、手机等许多品类中,中国都是全球第一大市场,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30%(甚至更高) 。我们注意到,中国在2015-2017年间是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和目的地。但我们对 73个经济体和20个行业的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和行业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存在较大差异。 地理位置邻近中国、资源贸易占比较高,并且参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最高 我们从国家层面研究了各个经济体对中国的进口(国内产值出口到中国的比例) 、出口(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占国内消费总额的比例)和资本(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总额的比例)的 依存度。自2007年以来,在我们研究的73个经济体中,有69个经济体的国内产值相对于中国的 进口的依存度上升;有72个经济体的国内消费相对于中国出口的依存度上升;还有58个经济体 的国内投资相对于中国资本的依存度上升(见图3)。 亚洲经济体与中国的联系因区域供应链而愈加紧密。亚洲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一直在上升,尤其是那些对华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它们往往通过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建立了紧密的 联系,对华贸易在国内产值中占比很高。例如新加坡的对华贸易额(包括进口和出口)几乎占到了国内产值的3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现,全球价值链呈现出区域化属性加强、全球化属性减弱的态势。2013-2017年间,区域间贸易在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增加了2.7个百 分点[1]。这种情况在亚洲尤为显著,例如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这三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 伴都是中国。其中一些经济体对中国资本的依存度也同样明显。举例而言,2013-2017年间, 马来西亚从中国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其国内投资总额的6%;在新加坡则为5%。 资源丰富的国家更依赖中国的需求。对外出口自然资源的国家显著依赖中国的需求。以南非 为例,对华出口目前已占到其国内总产值的15%,而2003-2007年间这一比率仅为2%。与之相似,对华出口目前已占到澳大利亚总产值的16%,先前这一比率仅为4%。仅铁矿石出口一 项就占到了澳大利亚对华总出口的48%(矿产和金属共计占到出口总额的84%) ,澳大利亚 采掘业21%的产出都流向了中国。 一些新兴经济体和体量较小的成熟经济体也高度依赖中国的投资。举例而言,2013-2017 年间,埃及从中国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当于其国内投资总额的13%,巴基斯坦则为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不只是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其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来源和第三大国外援助来源[2]。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非洲的房地产、能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领域。 相比之下,大型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较低。从国内经济体量的角度考虑,发达经济体(尤其是西欧和北美各国)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对中国的依存度相对较低。对华出口额 通常在其总产出中占比不足5%,对华进口额在其国内消费中的占比也不足5%。另外,来自中 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其国内投资的比例更低于1%。 不同行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各不相同 我们择取了20个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综合分析了全球各国对中国消费、生产和进出口的依存度 (见图4)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研究主要涵盖的是基础产业和制造业,而非服务业,这是因为 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贸易属性更强,可用数据更多。 我们发现,由于中国的经济体量极为庞大,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中国:在20个 行业当中,中国有17个行业的消费份额在全球总消费中占比超过20%。此外,中国在全球服务消 费中的占比也在上升[1]。这说明对于寻找增长来源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的机会不容忽视。 我们根据贸易依存度的不同,将行业归纳为5个类别: 中国在电子、机械和设备领域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在这些深度整合的贸易领域当中, 中国的角色既是供应方,也是市场。总体上,这些领域的贸易属性通常很强。中国在这些领域 的高占比反映出中国已经高度融入全球贸易——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7%~28%,占全球 进口总额的9%~16%。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出占比也很可观,全球份额高达38%~42%。 对于贸易属性极高的轻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全球各国高度依赖中国的产出。某些 行业把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生动地表明了全球各国对中国生产的依存度。中国在全球轻工 制造领域(例如纺织和服装)的份额甚至高达52%。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各国也高度依赖于 中国的出口:中国占据了全球纺织和服装出口的40%,家具出口的26%。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不断取得进展,全球上游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均有所提高。那些为进 一步加工提供原材料的行业都要依赖中国的进口。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大幅提升了对原材 料和中间品(用于加工成最终商品)的需求,人均收入的增长也推升了中国的整体商品需求。2003-2007年间,中国贡献了全球采掘业进口额的7%,在2013-2017年间这一比例更升 高到21%。 在另一些全球贸易属性较强的行业中,中国并不是主要参与者。在一些着重于服务快速增长 的本地需求、且有本地成分要求的行业,因此尽管这些行业的贸易强度很高,但并不太依赖 中国。以制药行业为例,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药品出口的4%、全球进口的3%。同样,虽然 汽车领域的贸易强度较高,但中国的贸易额仅占全球出口的3%、全球进口的7%。不过,这些 行业在中国都有相当庞大的需求,因此对于想要涉足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说,中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市场。 没有加入全球贸易的行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往往较低。我们把5个贸易强度占总产出的比例较 低的行业归为“本地自产自销”的一类。尽管贸易强度相对较低,但中国仍在其中一些行业占据了很大份额。举例而言,中国的金属制造行业占据了全球出口的23%,农产品行业则占据了全球进口的18%。 中国已融入全球技术价值链 中国近年来的技术创新势头迅猛,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全球大国,并在很 多技术领域跃居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根据2017年的统计,中国的手机销量占到全球销量的40%,电动车销量占到64%,半导体消费占到46%。中国市场已经为很多高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 的增长机遇。根据“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MSCI)的统计,美国信息技术领域有14%的营收来自中国。 在数字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持续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技术链是最复杂的价值链之一,尤其需要各方通力协作,而中国早已深度融入其中,并占据 了相当大的全球进出口份额。以集成电路和光学设备领域为例,中国的进口额高达国内产值的5倍。 在审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如何演变时,技术可谓是一个核心关注点。由于中国目前仍然需要国外的技术流动,所以为了促进本土创新并提高生产率,中国需要保持甚至加强获取技术的力度。全球各国也对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越发关注,发达经济体尤其如此。一些国家出台了新的法规,对获取外国技术的中国投资展开更密切的审查。人们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技术链是否会 脱离全球价值链,以及中国政府针对技术领域本土化所提出的目标。根据《中国制造2025》计划设定的目标,在政府重点发展的23个子领域中的11个领域,国家提出,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 份额的期望值为40%~90%。 中国在各个行业都在发展本土价值链。中国内需的增长以及国内价值链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近期全球范围内贸易强度的下降。中国正在消费更多其生产的产品。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的技术市场似乎都呈现出本地化的趋势,只是不同行业程度各异。在光伏面板、高铁、数字支付系统和电动汽车这些行业,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占据的份额超过90%。而在半导体和飞机制 造等行业中,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占据的份额都很小,而且高度依赖外国技术。对此次研 究的大多数价值链而言,中国仍有很大的全球化潜力。若论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国在海外光伏面板市场占据了高达50%的份额;若论全球化程度不足的行业,中国在飞机制造行业的市 场份额尚不及1%(见图5)。 为了衡量中国与世界在技术链上的融合程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从11个领域择取了81项技术进 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对其中超过90%的技术均采用了全球标准(见图6)。至于中国标准与全球标准相左的少数几项技术领域,都可以用经济动因加以解释。以聚氯乙烯(PVC)制造业为例,中国采用的煤基工艺在成本上低于国际上更普遍的乙烯基工艺,这是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我们在分析中发现,中国的本土厂商有能力生产60%~80%的技术,这意味着仍然有至少20%~40%的技术需要跨国企业输入。此外,我们对同类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供应商可以在40%~60%的技术研究中实现与国际供应商同等或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尚未确立全 球标准的新兴技术领域(例如5G、人工智能和量予计算),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即便在这些领域,中国也从设备进口、人才引进和国外投资中获益良多,而且今后还将继续使用这些资源。 全球各国的经验均表明,一个国家若想向技术链的上游挺进,必须具备四大要素:(1)大规模投入资金;( 2)拥有获取技术和知识的渠道;( 3)进入庞大的市场;(4)推行鼓励竞争和创新的有效制度。日本( 汽车) 、韩国(半导体)和中国(高铁和液晶显示器)曾经的技术飞跃无不表明上述四大要素对于科技发展和创新不可或缺。举例而言,中国的高铁行业便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支持,中国政府从2004年以来持续投入巨资完成了2万公里铁路建设。中国也与全球4家领先的老牌高铁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此外,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总里程数占全球 65%。由于高铁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产业,企业高管和工程师都明白任务的紧迫性,因此能够高效调动资源,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且针对中国的运行环境开发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大规模部署。 我们从以上四大要素入手,对中国的技术行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第一个(投资规模)和第三个(市场)要素上拥有极大优势。中国不但有能力提供充沛的科研资金,也拥有足够 的市场空间来推动技术的商业化。因此,中国向技术链上游挺进的关键点就落在了第二和第四个要素上,也即积极开发和收购核心知识技术,以及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以确保其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竞争活力来促进创新。对这两个要素而言,参与全球价值链以及加强资本、知识、人才流动都可以加快中国向价值链上游挺进的速度。 我们分析了中国在3个全球技术链当中所处的位置,并且评估了全球技术链继续整合将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何种影响: 电动汽车:这个行业在中国发展得十分繁荣,并且显现出全球整合的趋势。2011-2017 年 间,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实现了超过90%的年增速,主要动力来自大举投资和政府支持。但 只有国内生产的汽车才能享受政府补贴[1]。2017年,中国本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厂 商)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国际市场中占比却不足5%。虽然本土 OEM厂商 更依赖于国内市场,但中国也从全球价值链整合中获益良多。中国的多数电子器件和电路元件都是从欧洲、日本和美国进口的。从产品质量上看,中国制造商在某些领域相对落后,例 如中国顶尖电池制造商生产的电池产品在能量密度上要比日本顶尖企业低 30%~40%[2]。中 国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国内电动汽车行业竞争力的计划,对企业的补贴预计持续到 2020年;对合资企业的限制也在放松,为跨国企业打开了新的机会。 机器人:虽然国内生产商在该行业的某些子领域中崭露头角,但中国一直在通过全球价值链 整合的优势来获取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解决方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占全 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36%。从整体上看,外企在中国市场中占据了逾50%的份额,但中国 本土企业也在逐步取得进展,尤其是在规模较小、复杂度较低的应用领域。中国的OEM厂 商目前在点胶、堆垛塑料成型和金属铸造机器人领域获得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焊 接及物料处理机器人领域仅占据约10%的份额。具体到伺服马达、减速齿轮、控制系统等需 要顶尖技术才能生产的核心组件,中国仍然要依靠在国内设厂的外企或者从国外直接进口。 半导体:中国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全球技术链的整合。半导体已成为中国的战略性产业,获得了政府的巨大关注和投资,但目前取得的进展仍然有限。中国2018年的集成电路进口额甚至超过了原油。中国的集成设备制造和装备行业的全球化程度极低,但在无芯片制造设计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全球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11%增加到2017年的15%。中国政府已经宣布了一项计划,希望国内80%的半导体需求到2030年可以由国内企业来供应(包括在华外企),相比2016年的33%实现大幅提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有助于中国加速这一进程。遵守全球标准有助于中国获取更多的全球知识和技术,便于相关资本、知识和人才的流入。全球价值链整合还能为中国本土企业创造更健康的竞争环境,尤其对国有企业而言。这一过程也将惠及全球其他国家——首先便是获得了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同时,全球整合也会催生全新的创新合作机会。举例而言:随着硅基半导体芯片逐步逼近“摩尔定律”预测的性能极限,石墨烯和氮化镣等新材料的涌现以及3D和光电予等设计方式的创新都会为全球合作打开新的天地。 中国快速扩张的消费市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重要机会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在扩张中变得更加自信、富裕、更加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从而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纽带。消费市场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国际企业创造了巨大机  会。到2030年, 58%的中国家庭有望跻身“大众富裕”或以上阶层,这一比例将超过韩国目前的 55%[1]。中国城镇消费者的支出水平正在向世界其他国家靠拢。中国城镇消费者用于可支配性支 出的收入也在增多。食品支出在中国家庭总消费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50%降低到了2017年的 25%,已经与发达国家如今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无几——日本为26%,韩国为29%,美国为17%。 在华外企将可能面临竞争格局的变化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与全球高度整合。自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逐步降低了外企在华运 营的门槛,并从2004年开始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国内所有市场经营零售业务。中国还开放了分销 领域,允许外资分销企业申请全国性牌照。因此,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相当可观。我 们分析了十大消费领域的30种顶尖品牌,发现2017年在华外企的平均市场渗透率为40%,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6%。某些行业的渗透率甚至更高,例如在美妆和个人护理领域中跨国企业的 渗透率高达73%(见图7)。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企业和品牌的发展也被带动起来。在我们研究的30个消费品类当中,外国品牌在其中11个品类中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在这些品类当中,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营收业绩已经可与外企相媲美,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尤其是高端领域)曾经由美韩两国的生产商所主导,但现在中国手机品牌已经逐步 出口东南亚、非洲和欧洲。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中国智能手机在非洲大陆、印度和 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超过30%。中国的移动游戏产业在2016-2018年间增长了250%,《王者荣耀》和《终结者2:审判日》等不少国产游戏已经出口海外。 两大趋势可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巨大商机我们要着重指出以下两个可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巨大商机的趋势: 我们要着重指出以下两个可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巨大商机的趋势: 中国消费者期待拥有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务选择。随着收入的增长,中国消费者渴望拥有 更多选择。虽然消费降级的说法很流行,但我们发现,有证据显示中国正在经历广泛的消费 升级。麦肯锡2018年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中国有26%的受访者整体处于消费升级状 态,而全球另外10个顶尖经济体的平均比例为17%。某些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对国内品牌有所不满,部分原因在于产品质量不佳,而且选择较少——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均如此。不过,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便于中国消费者获取海外商品的渠道,近年来正在快速增长。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5-2017年间,中国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10亿元人民 币(约合170亿美元)。我们预计,服务将成为下一个在竞争中精益求精的领域。中国的服务行业仍然落后于其他国家,生产率仅为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20%~50%。在医疗和教育领 域,一些高收入居民因为对国内服务的品质怀有担忧,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国外的服务。虽然 政府已经实施了一些针对向外资开放服务行业的举措,但外资的参与程度仍然有限。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增加境外消费。中国的人员流动逐渐加大(尤其是学生和游客),让目的地国家的企业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商机。中国如今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地,中国公民在新加坡和泰国的出游消费分别相对于两国国内个人消费的7%~9%。中国留学生也对其他经济体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澳大利亚2017年对华教育出口额高达100亿澳元(这还不包括中国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各国企业不妨积极适应中国公民的习惯和 偏好,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以充分把握上述趋势带来的商机。 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发展方向,将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变动 中国与世界似乎都在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全球化的意外后果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的问 题成为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高度关注的话题,在美国,还有人担心“中国冲击”(china shock)导致了制造业岗位的流失。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酝酿出台法规来加强对外商投资交易 的审核——当所涉技术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时尤为如此。这些情况都预示着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正在减弱,但彼此脱离并非不可避免。 我们着重择取了5项可能导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发生变化的发展趋势,并模拟了这些趋势可 能引发的价值创造或流失。这5项发展趋势是:(1) 成为进口目的地;( 2) 服务业的开放;( 3) 金融 市场全球化;( 4) 协作解决全球议题;( 5) 技术和创新的流动。 我们使用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并利用外部研究对结果进行了调整,最终发现:如果上述5项趋势均向加强联系发展,则中国和世界到2040年有望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减 弱联系则可能令巨大的经济价值面临风险。这种价值绝大部分都表现为对GDP的影响,其余 则表现为其他价值形式,例如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时选择不同,将导致社会成本出现或升或降 的分化。到2040年,可能受到影响的总价值或将达到22〜37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全球GDP的 15%~26% (见图8) 。 只要这种经济联系发生变化,无论是加强还是减弱,总会有一些利益相关方得益或受损。例如,东南亚国家也许会因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减弱而受益,因为其他国家对它们的出口需求将会 增加;而假如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那么中国某些行业的劳动者和企业必将经历阵痛,因为政府将加大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力度。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估算相关价值,我们在模拟时设 定了一组具体的条件和假设,所以这些估算结果不应被视作对未来的预测[1]。例如,在所设定 情景下,我们假定了各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中国 服务业的开放程度、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以及技术交流所带来的生产力提高程度。我们在模拟研究中排除了几个因素,包括与政治议程和军事干预相关的风险。本模拟研究侧重于长期影响。我们并不是在试图预测当前关于贸易和关税辩论的结果。 中国可能成为新兴与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但如果联系减弱,全球贸易流动将会收缩。根据各方的一致预测,中国从当下到2030年这段时间的消费增长可能将高达约6万亿 美元,相当于美国与西欧的总和,是印度与整个东盟国家的约两倍。中国可以通过进口更多 优质商品来满足中产阶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期望,同时刺激国内消费。世界其他国家也将从中获益。在将发展重心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以后,中国会从新兴经济体进口更多劳动密集 型商品、从发达经济体进口更多优质商品,从而帮助其他经济体创造更多就业。然而,假如全球联系减弱,持续的贸易争端可能导致长期关税升高、全球贸易额收缩、生产率降低;发 达市场的消费品价格可能上涨。在中国,贸易收缩或将导致制造业岗位供给过剩。模拟结果显示,与贸易相关的经济价值可能高达3~6万亿美元。 中外企业都有望从服务业的开放中获益;但如果始终不放开服务行业的限制,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将继续存在。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逐年增大,2018年占国 内GDP的比例达到52%,而2010年只有44%。但服务品质、服务能力和准入问题却影响了很 多服务业子领域的发展;而外企面临的种种限制也会阻碍竞争和现代化进程,进而抑制生产率的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经合组织平均水平的20%~50%。虽然中国政府 最近出台的一系列举措显示出扩大开放的信号但外企的某些经营障碍或仍将存在。模拟结果显示,中国与全球的经济联系发生变化后,服务领域受影响的经济价值将在3~5 万亿美元之间。 如果中国能够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和现代化,便可拓宽资本分配的选择范围、提高分配效率;反之则会导致中国金融市场面临更多波动,并且阻碍生产率增长。中国的金融 体系相对封闭,消费者在分配资产时的选择很有限,由此便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回报率承压等一系列问题。国企债务在中国企业债务中的占比高达70%,但只贡献了略高于20%的 工业产出。倘若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全球市场进一步对接,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或可 拥有更多选择,资源配置效率也将有所提升。反之,倘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减弱,则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例如不良贷款风险)将会升高,导致商业利率和无风险利率之间的 利差扩大,从而推高融资成本。模拟显示,这一选择涉及到的经济价值共计约5~8万亿美元。  中国能够为解决全球议题做出更多贡献;但如果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减弱,则中国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合作深度都将削弱。全球经济体系的基础规则尚无定法,而中国可以为解决全 球化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已经加大对国际机构的承诺(以及融资力度),并且对代表新兴经济体的新机构给予大力支持。例如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和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0%和20%。中国也在积极组建区域贸易集团, 逐渐成为制定全球化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参与者。例如在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炭解决方案。不过,中国仍有潜力开发更多的创新性解决 方案,并向世界输出,例如共同定义全球化数字治理,以及填补每年预计约3500亿美元的 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1]。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或发生变化,这方面涉 及的经济价值可能在3~6万亿美元之间,并且将在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等一系列与全球公 共产品相关的话题上拓宽国际合作。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全球技术流动可能会增加,从而催生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生产率;反之则会逐渐削弱全球生产率。创新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 心动力之一(既包括自主创新,也包括进口创新),并逐渐促使中国经济整体向价值链上游 挺进。若要加强技术流动,中国与世界需要携手构建一套彼此接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果能够动员全球共同参与,通过透明、可信的流程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就可以提高外企向中 国出售技术所获得的收入,同时减少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一项研究显示,知识产权侵权使得美国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2]。对中国来说,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整合,有助于扩大获取 国外技术的种类,促进与国外投资者、机构和人才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但如果当前的贸易紧张局势持续下去,那么长期关税将会上升,技术流动也将受到实质 性的限制,于是创新便会受阻,生产率增长也会大幅降低。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与中国的联系减弱意味着逐渐失去全球技术领域的关键供应商和市场,而且中国愈发活跃的技术 创新也无法再向国外出口。2019年初,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了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中 国目前还在联合埃及等新兴经济体共同研发卫星。如果联系减弱,中国也将失去促进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模拟数据显示,这方面涉及的价值在8~12万亿美元之间,具体取决 于技术流动的方式,以及对生产率增长的后续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选择和情景(以及后果)不只意味着中国需要采取行动来积极应对,也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各国可以共同思考并改革全球贸易体系。提升争端解决效率和扩 大包容性,并让全球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开放创造的利益,惠泽更广大的群体[3]。如果中国的金 融行业实现了全球化,届时全球各国都应当对中国投资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关于应对气候变 化的问题,各国需要明确拟定目标和里程碑,避免一些国家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全球福祉。此外,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与知识产权流动程度主要取决于各个国家对技术投资和国 家安全问题所持的态度。 鉴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将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企业需要调整经 营方法,才能在新环境下繁荣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将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甚至还会潜藏风险。因此,企业需要从以下 4个方面 考虑如何调整发展战略: 评估自身在短期和长期受中国与世界之间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程度。为了理解中国与世界 的经济联系的变化将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企业应当首先评估自身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依 存度可以体现为很多形式。我们在衡量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时,已经为8个维度设定 了可供企业检验和追踪的具体指标。企业可根据各自的依存度来评估联系发生变化后可能 产生的风险和利益。即便在应对短期波动和不确定性之时,企业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长 期基本面,积极思考哪些长期趋势可能对自身产生影响— — 例如收入增长、技术流动和本 地竞争加剧。 明确投资方向和价值链布局。由于上述情景和所涉及到的经济价值与每一家企业息息相 关,企业高管可通过把中国的投资承诺等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以确定企业在中国市场 的发展战略,并确定中国在企业的全球价值链上扮演何种角色。企业应当明确自身在中国市 场的期望——希望把中国市场作为关键的增长引擎,还是只想参与小众行业?举例而言,假 如中国未来仍然是全球重要的增长和创新来源,那么企业不妨把优化投资纳入长期战略, 甚至加大投资,并且加倍关注核心价值的创造(比如大力投资于研发创新) 。如果中国不再 是重要的增长和创新来源,企业就应该考虑把商业活动和投资转向其他地区。 培养自身的卓越运营能力,以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鉴于监管及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 需要更加灵活以实现其价值定位。各国政府在跨境投资、并购以及技术和人员流动方面的 作用越发凸显。企业应该重视业务市场的当地情况,因为情况可能发生骤变,敏感性可能会 升高,在运营上犯下的错误将迅速升级,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企业也不妨考虑调整运营 足迹,但这需要企业本身具备足够的敏捷性,也意味着要向风险管理投入更多资源。 培养并保持幸存者心态。有一些企业经历了经济衰退和危机时刻,却依然能够繁荣发展。它 们往往都保持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通畅的融资渠道,并且拥有广泛的业务领域,不至于在 某一行业衰退后就一蹶不振。然而,危机和不确定性也会创造某些机会,由此产生的压力会 推动企业重组,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经营健康,并催生一些业务开发以及外延式增长的 机会,使其得以拓展业务范围或提升市场地位。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贸易的动力源泉,但其与世界融合的进程仍不乏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变化。由于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向以内需驱 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同时世界各国也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未来这两方会不会相互脱离?如果联系减弱,那么双方都会损失巨大的经济价值。相反,加深彼此间的整合能够创造巨 大的经济效益。无论这种联系未来将如何变化,依赖中国经济的企业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繁荣发展。    

2019全球最具颠覆性的17大公司!

和其它会计事务所一样,毕马威经常会发布一些行业洞察和咨询报告。在最新的《颠覆性公司和商业模式》报告中,包含了两项调查: ● 一个是毕马威科技行业创新调查,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网上进行,受访者是来自12个国家的逾740名科技行业领袖;● 另一个是毕马威科技产业千禧一代调查,在2019年2月至2019年3月在网上进行,受访者是来自7个国家的600位在科技行业工作的千禧一代。 在17家上榜的全球科技颠覆者中,亚马逊、苹果和阿里巴巴名列前三名,共有6家中国公司上榜。其他进入榜单的公司依次是:大疆、谷歌、奈飞、爱彼迎、微软、脸书、百度、腾讯、滴滴、优步、小米、三星、Lyft和特斯拉。 哪些科技领袖最具创新远见呢? 在受访的科技业领袖心目中,前三名是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和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马云。 但在千禧一代心目中,排在前三位的是马斯克、马云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千禧一代心目中排名第九,小米创始人雷军和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并列第十。     最具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有哪些? 报告还显示,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是最具颠覆性的商业模式。27%的全球科技行业领袖认为电商平台是未来三年最具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全球电商支出预计将从2019年的3.5万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6.5万亿美元。报告中给出的几大创新业务分别为: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数字支付、娱乐、共享乘车、自动驾驶出行和房屋租赁。 最受欢迎的应用 报告同时调查了科技领导者眼中最受欢迎的应用。显然,社交媒体应用大受欢迎。2019年,约有30亿人在他们的手机上使用社交媒体应用,同比增长10%以上。另据统计,2018年,全球数字用户花费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为平均每天2小时22分钟,相比五年前,所花的时间提高了49%。    

【欧洲商机】德国一家粉末涂料设备公司希望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这是一家拥有25年历史的机械企业,主营工程机械,金属加工,特殊机械和自动化解决方案。目前该公司在中国拥有多家合作客户,主要销售的有一款极具创新性的小零件粉末涂料设备,该设备对环境的兼容性是100%,不产生废弃物,对员工不造成任何的健康风险。 合作方向: 希望在重庆或武汉寻找合作伙伴,合资形式进行干式印刷技术转移或销售许可。

德国市场开发的第一步:持续增长的市场!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英语: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通称德国(德语:Deutschland;英语:Germany),是位于中西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 位置: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 首都和最大城市:柏林。 主要城市:汉堡,慕尼黑,科隆,法兰克福,斯图加特,不来梅等。 语言:官方语言是德语。也是欧盟境内使用人数最多的母语。 人口:截至2016年,德国总人口8267万 ,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26人,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据2015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人口最多的城市为柏林(约371万人),其次为汉堡(约179万人),再者为慕尼黑(约145万人),之后为科隆(约106万人),法兰克福(约73万人)。 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人。另外有721.4万名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万(2011年底数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 居民中29.2%(2389.6万人)信奉新教,30.2%(2465.1万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012年底数据)。   主要节日 1.元旦 :1月1日。德国人向来把跨年夜这一天当作一场大型的Party,这一天在德国的各大城市的地标广场,都会举办新年的庆典活动,活动包括游行、新年敲钟和烟火表演。 2.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日期不定,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画彩蛋,找彩蛋游戏和复活节兔子是德国复活节不可或缺的部分。 3.劳动节/情人节:5月1日。每年的5月1日,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法定的劳动节,在德国也不例外。这天其实还是德国本土的情人节。到了5月1日当天,很多地方都会立“五月树”,都是未婚男青年立的桦树干,然后未婚女青年们可以把自己的爱情心愿写好挂上去,或者把树装饰起来,祈望能得到心上人的喜爱。 4.国庆节:10月3日。也是德国的统一日。 5.慕尼黑啤酒节:9月15号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六到10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又称“十月节”,起源于1810年10月12日,因在这个节日期间主要的饮料是啤酒,所以人们习惯性地称其为啤酒节。 6.万圣节:10月31日。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德国南部的几个州也会在万圣节这一天休假。 7.科隆狂欢节 :11月11日。科隆狂欢节也被称为“第五季节”,是全德国最盛大的狂欢节,每年于11月11日11时11分准时在科隆市的老广场上开幕,一直到第二年复活节前40天为止,前后要持续两三个月。庆祝形式有:狂欢集会,假面化妆游行,狂人表演。 8.圣诞节:德国的圣诞气氛十分浓厚,每年圣诞节前的一个月全国的城市都会开始准备自己的圣诞市场,人们要到集市上去采购圣诞树、蜡烛、糖果等圣诞节需要准备的东西。   产业分布 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进口。天然气储量约3820亿立方米,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丰富;其他矿藏的探明储量为:钾盐约130亿吨,铁矿石16亿吨,石油5000万吨,天然气约5000亿立方米。东南部有少量铀矿。德国森林覆盖面积为1076.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约30%。水域面积86万公顷,占全国面积占2.4%。 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是其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生产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内陆性,即工业主要分布在内地,像鲁尔区、萨尔区及一些内陆大城市如慕尼黑、纽伦堡和汉诺威等地,都是全国最著名的工业生产基地。   德国工业4.0 所谓工业4.0(Industry4.0),是基于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的划分。按照目前的共识,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德国,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随后由德国政府列入《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德国所谓的工业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经济情况 GDP:总体呈波动态势 2018年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967.6亿美元。德国的GDP产值占世界经济的6.45%。 2008-2018年德国的GDP总体呈波动态势,2012-2014年呈上升状态,2015年GDP下降到较低位,之后又逐步上升,在201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39967.6亿美元。   GDP增长率:增速放缓 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第一季度创历史新低-6.90%。之后总体呈波动态势,2018年来总体呈下降状态,在较低位徘徊。 2018年,德国经济增长1.5%,前值2.2%,为五年来的最低增速,较上年明显放缓。   外汇储备波动上升,黄金储备下降 2008-2013年德国外汇储备呈波动上升状态,2013-2014年间下降,之后逐步上升,在2019年8月创下历史新高205322百万欧元。 2008-2018年德国的黄金储备总体呈下降态势。从2000年到2019年,德国的黄金储备平均为3409.90吨,在2019年第三季度创历史新低为3366.77吨。   就业人数上升,失业率下降 德国的就业人数从2008-2018年呈上升状态,在2019年5月创历史新高。 德国的失业率从2010-2018年呈下降态势。 德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统一失业率在2019年达到3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3.1%。   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2018年德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2009-2018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   个人所得税 2008-2018年,德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 (PS:  本文部分数据参考tradingeconomics、维基百科等,由外跨研究中心、外市场综合整理,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      
Edit Content
Edit Content